1. 首页 > 手游资讯

语文数学重点姿势游戏教案 语文的数学题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5-07-26
摘要:一、小学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有什么不同之处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语文数学重点姿势游戏教案 语文的数学题

 

一、小学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有啥子不同之处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的时刻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规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和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接着拿来实施。”

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无明显不同差异,主要是内容不同。

下面内容是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领会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式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经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啥子?现在兄弟离别的时候大家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何故呢?今天来进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拍出现难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说明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在朗读古诗,在读的经过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拍,并按照正确的节拍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孩子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缘故。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啥子?

这体现了啥子?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资料全文,回顾姿势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拓展资料本节课后所进修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了解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答辩题目及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答辩

难题:你是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诗歌是用自己的方法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高兴、悲伤、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梭时空,从壹个时代走给另壹个时代,每壹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种灵魂,解读诗歌的情感是进修诗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首诗歌教学中,以一首学生熟悉的《送别歌》开场,一开始就营造一种离别愁绪。

在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把握诗歌正确节拍的前提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走近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

研读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前两句诗歌的意象,请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引领他们穿梭时空,来到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感受浓浓的送别气氛,并利用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和艰辛,体会最后两句中“更尽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后告知学生王维去世的消息,使学生的情感更进一步升华。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话,学生在写的更能体会兄弟之间深厚的友情。

我相信,通过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学生一定能够拉近和古人的距离,走近诗人心中,感受情感。

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语文教案

【#二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题,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式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内容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语文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无论兄弟们。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啥子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知大家有趣的数学姿势呢!首先大家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壹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壹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呢。你们喜爱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壹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局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大家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难题―――也许性。(板书课题:也许性)

二、活动主题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制度是摸到壹个黄球加二特别,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也许摸出黄球。板书。(不也许)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啥子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探讨)

三、操作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物品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也许要用,哪些不也许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务中有些也许发生有些不也许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大家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天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索得出的结局。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也许性的难题,能说说你都了解了些啥子?这堂课啥子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务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索,可以帮助大家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拓展资料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化解现实生活的难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进修的能力。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和掌握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经过: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大家要帮助小熊一起化解“需要多少轮子”这一数学难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兄弟在做啥子?

生:有壹个小兄弟在给三轮车配置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难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多少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多少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多少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兄弟说说你是如何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进修,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壹个三角形,问:摆壹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壹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壹个三角形是多少3?能列壹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姿势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下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兄弟们真伶俐,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进修,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探讨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兄弟同桌之间合作得特别认真。相信每个小兄弟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同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兄弟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每个小兄弟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啥子方式很快地记下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索,小组中探讨。

(2)全班反馈。

师:你是如何记下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兄弟还有不同的方式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妙,其他小兄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尝试,用××同学的方式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下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刻)

师:做任何事务的时候,大家都要善于观察、思索。就能找到化解难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性。

(可以采取同桌探讨的进修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接着探讨找到的规律。

四、拓展资料

师:最后大家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兄弟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故事平均分的活动主题经过,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式,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放开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觉悟,进步学生化解实际难题的能力,并从化解难题的经过中获取成功的尝试,树立起进修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寻觅、合作探讨的进修经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进修习性。

[教学经过]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标准: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多少?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升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如何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局,这两种分法的结局虽然不一样,然而它们在分的经过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啥子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因此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尝试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相对,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会

1.创设情景:兔母亲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多少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母亲可以如何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标准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啥子意思?

3.自主寻觅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母亲吗?想一想应该如何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探讨,拓展资料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如何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局,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何故?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局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然而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接着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和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局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经过却也许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多少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他们所分的结局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标准?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也许是如何想的?

5.小组内探讨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在小组内探讨。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几许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多少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式,最后结局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索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和同伴的合作探讨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盛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也许是如何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经过。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如何了解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如何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几许,也可以领会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啥子?

②兔子是如何分的?鸡是如何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壹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探讨和合作的经过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负,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进修,你有啥子收获?你还有啥子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兄弟,要分成多少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如何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姿势的巩固和自主进修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姿势在操作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觉悟得以形成。]

4.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秋季的图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进修,使学生感受秋季的秀丽,初步懂得劳动创新美的道理。

2、进修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经过: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大家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探讨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季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大家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进修《秋季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进修小组合作进修;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爱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示范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季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秀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新了美。

5、用喜爱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兄弟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季

1、启发谈话:小兄弟,你眼中的秋季美吗?你喜爱它吗?勤奋的大众用十根手指头画出了秋季的图画,大家也用不同的方法来赞美秋季,好吗?

2、自在组合,赞美秋季

画画组:画秋季

写作组:写秋季

表演组:演秋季

歌唱组:唱秋季

5.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月亮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领会词语的意思。

3.欣赏月亮湾的秀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想法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领会词义。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经过】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亮湾

出示生字卡片:湾wan,前鼻音,韵母是an,不是ang。

“湾”的意思本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这里,课题“月亮湾”一个村子的名字。

2.齐读课题:月亮湾。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读词,指导读出感受

月牙一样的小河 缓缓的流着 清清的河水

灿烂的朝霞 绿油油的麦田 欢快的笑声

2.进修伙伴互读课文

三、细读品质、体会美景

1.主推朗读好的同学和老师比赛读。

2.觉得月亮湾是个如何的地方?带给你如何的感受?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3.说说你发现的最美的地方?

4.全班探讨进修情况,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特点的特殊的见解,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体会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在自在地游来游去,开心的样子。

(2)“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领会河水的清,想象“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的样子。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灿烂的朝霞”是啥子样子,再读读句子说说课文中啥子像灿烂的朝霞。想象河边的朝霞是啥子样子。谁能把这么美的桃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月亮湾真美呀!仔细听!你们听到了啥子?看到了啥子?

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板书:

村子前面  小河 河上 河里 河岸 农田

村子后面  山坡 茶树 采茶姑娘

5.依照板书有情感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把月亮湾的秀丽景色在头脑中过电影。

四、说一说,情感升华

1.说一说:根据板书的提示把月亮湾说明给大家,可以讲壹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说明,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说明给大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老师要邀请同学当小导游,愿意吗?要想当好一名好导游,必须认真准备。

2.自在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

3.在小组内探讨。

4.指名当小导游。

5.参观完了,中外游客们会说些啥子呢?

6.师生共同评议。

五、识字

“我说你猜”来识字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语文教案

【#一年级#导语】一份杰出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也许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解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下面内容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语文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无论兄弟们。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姿势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相对100以内数的大致。

2、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探讨。

3、情感、态度和价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相对大致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相对100以内数的大致。

教学难点:

1、初步领会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寻觅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经过: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相对20以内数的大致:教师拨数,指名相对两个数的大致,并说明缘故。“你是如何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啥子特征?”(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啥子特征。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征: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啥子特征?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几许?”

3、按标准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啥子新规律?

3、比大致。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致。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相对大致,并说一说相对大致的方式,教师小结方式。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相对大致的方式。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领会和掌握求壹个数比另壹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式。

2、培养学生遇到难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索的兴趣和习性,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姿势化解实际难题的经过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尝试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明确“壹个数比另壹个数多几就是另壹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

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

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经过中应注重对学生思考方式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经过: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比○多()个。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的,另一部分是比○()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解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知大家啥子条件,要大家求啥子难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和例3有啥子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壹个数比另壹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壹个数比另壹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几许,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大家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大家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爱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啥子感受?和同学探讨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PC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和教师一起找)。

3、汇报探讨,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PC示范)

4、请小兄弟仔细观察,今天大家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啥子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学。

2、在生活中,你在哪里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主题。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秀丽的图画。(PC示范)你们能从这幅秀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爱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大家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里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知爸爸和母亲。

4.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两只小狮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进修积累“懒洋洋”这一类的词。

2.通过自主识字、探讨等多种形式熟练地认、写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扩展想象等加深对不同人物的领会,体会狮子母亲的话。初步学会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内心喜爱阅读类似童话故事,愿意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通过进修,喜爱文中的勤狮子,为懒狮子担忧,希望他能改正缺点,刻苦进修,渴望自己也是刻苦的“勤狮子”,长大成为“真正的狮子”。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就进修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了解“刻苦、懒洋洋”等词的意思。弄清懒狮子的不练功的缘故,读懂狮子母亲的话。

教学难点:有些生字音不要易读准,有些生字的字形易和熟字混淆。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

教学经过: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兄弟,你们喜爱看动画片吗?了解“辛巴”是谁吗?(针对学生回答简要说明一下狮子王中的辛巴勇气、自负、独立、坚韧的形象。)

2.说说你对狮子的了解?(学生畅所欲言)

3.那今天大家要进修27课《两只小狮子》,看看这又是两只如何的小狮子?

出示课题,随机进修“狮”的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遇到生字兄弟用喜爱的符号画下来,借助拼音兄弟,多读几遍。

2.4人小组合作进修生字,每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小组长领着小伙伴进修生字,说说有啥子好办法记下它们。(学生自在发言,教师归类教给孩子识字方式。)

3.检查生字进修情况检查自学:

a、屏幕出示生字:

自在大声读。

和同桌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接着讨论一下哪些字的读要注意。

开火车读。

出出金点子,帮助大家记下这些字。

b、这些生字藏在了词语中,你还会读吗?同桌同学一起读,看读得快又对。当个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谁能从这些词语中找出abb的词语?再举多少这样类型的词语。齐读。

同学们数清楚了吗?课文一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评议读得如何样。(提出进一步的标准。)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指导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想和哪只小狮子做兄弟呢?

三、创设情景,朗读感悟1、2天然段

1.出示图片,用自己的话说明一下图中两只小狮子的表现?

2.自在练读,读写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指导读第一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特别刻苦。

(1)指名读。

(2)说说这小狮子整天都练些啥子本领?谁能用动作来演一演“滚、扑、撕、咬”的动作?

(3)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小狮子练功的情景。

(4)啥子叫“整天练习”?小狮子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样去练习,而是整天在练习,真辛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

(5)何故这小狮子要整天练这些呢?说出自己的领会,指导读第二句: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啥子也不干?

(1)指名读。

(2)让学生演一演“懒洋洋”的样子,并把这个词贴到懒狮子的旁边。

(3)看着图,图中的小狮子眯着眼睛,翘着二郎腿,懒懒地躺在草地上,把它懒洋洋的样子读出来。

3.指名学生把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出来,其余小兄弟配合着配上动作表演。

4.学到这儿,你想分别对这两只小狮子说些啥子吗?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用生字组词读。

2.游戏巩固生字。

(本课生字较多,用一课时化解,任务较重,学生识字快,忘得也快,必须把识字任务分散快,每课都识字,每课都巩固,这样就容易扎实的掌握。)

3.指导书写“练、习”

学生先观察,说说注意点等。

教师范写,重点讲解“练”。“练”字第六笔是横折钩,不要少了横。“习”字中横折钩的折笔不能太给左斜。

学生描红,练写。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师生讲评。

五、作业

从本课中找到喜爱的词句,并记下它。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柳树醒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季的美。

3、能发现春季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识字。

2、领会课文内容,感悟春季的美。

3、能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春季事物的特征。

【教学时刻】2课时。

【教学准备】字卡、图、课件。

【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喜爱春季吗?

(板书:春)问: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啥子?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用春字组词)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这些都是春姑娘的家人。春姑娘还有很多好兄弟,他就是其中壹个。

(画柳树图)小兄弟们认识他吗?

(板书:柳树)你瞧,小柳树睡了壹个冬季,在春姑娘的召唤下醒了。

(出示:醒字)说说你是如何记下他的。

出示课题:柳树醒了。读题。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柳树醒了,是谁叫醒了他?小柳树睡醒以后长得如何样?

听老师读,接着请大家告知我何处读得好,何处读得不好,请你帮助我,好吗?

(1)师范读儿歌。(可配乐朗读)

(2)生评价。

2、学生读儿歌:

(1)轻声读,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

(2)指名五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标准把音读准。

(3)自在读,标准读正确,读流利。

三、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儿歌、感悟儿歌

1、小柳树睡了整整壹个冬季,他啥子时候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生表演读)

2、小柳树睡醒了,他的好兄弟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和他做了啥子?

3、请四名同学分别扮演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读四个小节,想想:他们分别和小柳树说了啥子,小柳树又回说些啥子?

(1)小组内表演。

(2)请小组上台展示。

4、语言训练:

春雷把柳树______,柳树______,柳树对春雷说:_____。春雨帮助柳树______,柳树变得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春风给柳树______,柳树变得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春燕和柳树______,柳树______,柳絮边飞边说:______。

5、朗读课文:

春季的景物这么可人,让大家走进春季,美美地品读一下春季给大家带来的高兴吧!

6、春季里,还有啥子和柳树一样,也醒了?

学生自在发言。(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和观察生活。)

四、识字

说说看,学了课文,哪些字已经认识了,不会认的字如何办呢?鼓励学生在小组里探讨好方式。

1、小组探讨。

2、全班反馈。

五、小结

春季是美妙的,可是在我国,同是春季,各处的景色却不一样,你了解吗?回家找找资料,下回咱们再探讨你的发现好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

2、用多种方式记生字:

(1)用熟字记字:梳、梢、耍。

(2)用偏旁、部件记字:醒、雷、澡、耍。

3、认生字练习:

(1)老师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一学生读生字,另一学生在字卡中找出来。

4、我会组词,选生字组词。

二、指导背诵

柳树醒了,这是多么典雅的文章啊,老师已经深深地把他记下来了,你会背吗?

1、指名会背的试背。

2、说说你是如何背会的。

3、给时刻自在背。

4、师生同背。鼓励学生。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说、话”两个带言字旁的字。

2、“春”字也较难写,重点指导上半部分的书写。

3、学生描红。